今天是: 星期
立德树人
教学名师 首页 > 立德树人 > 教学名师

    【勤信故事】徐小力:泡实验室的“全国优秀教师”

    ——————————  发布时间:2018-09-27 16:29  ——————————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他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中,站成了“全国优秀教师”。

      板凳要坐十年冷,创新能放万里香。他在实验室里泡了30余年,在探究、实验、创新之中,泡成了“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

      他就是信息科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小力。

     

      

    立德树人的“全国优秀教师”

      教师是让徐小力倍感自豪的职业。在讲台多年的辛勤耕耘,他由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了“北京市师德标兵”和“全国优秀教师”。

      徐小力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地备好每一堂课,将最前沿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之中。对此,他是这么理解的:“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上课堂的教师,即使科研做的再好,成果再多,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教学手段,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徐小力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为做状态监测研究,获得基础数据,他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大庆油田进行科研活动,在寒冬腊月进行野外作业。他们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在工地边支起活动房,吃着粗茶淡饭。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克服一切艰苦,用严谨奉献的态度进行学习研究,收获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他主动申请将重点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

      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徐小力绝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他抓紧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设计未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曾经有几位学生学习不太认真,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暗下决心,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同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他选择另辟蹊径:请他们吃饭。坐在老师的宴请席上,听着老师温婉的话语,看着老师慈爱的面容,那几位学生“屈服”了。有个学生因家庭困难买不起学习材料,徐老师就帮他购齐,在生活中也想尽办法资助他。如今,这位学生在国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成功拿到博士学位。徐小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前途和发展尤为重视,他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只要能帮助到学生,让他们毕业后也有自己满意的选择,我就很满意了” 。

      除了为本科生授课,他还指导着1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作为一名工科教授,为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他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特点,也知道他们的思想需求,并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取得很好的效果。据其所带博士生吴国新介绍,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他的指导总是深入浅出,让复杂的问题简单起来,让繁琐的线索清晰起来。他还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认为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至今为止,徐小力和同事们一起已送走了20多届本科毕业生,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博士生。他所带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是学科带头人。

     

    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北京学者

      上世纪80年代,30岁出头的徐小力研究生毕业,留在了学校的“机械动态特性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后来发展成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它为基础,学校还打造出了北京市的一个重点学科。就在这里,徐小力奉献青春、倾注心血,从一名助教成长为教授、实验室的带头人、机电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

      在实验室里,徐小力做过很多高水平研究项目,研发出了多种造福国计民生的产品,也因此得过很多奖励。一天,徐小力和他的团队突然“顿悟”,与其研发一个个产品,不如研究出一种基础性的技术装备和一种新的研发模式,对系列产品进行快速集成和集成创新,对于传统的产品进行升级改造。但快速的系统集成,还有大量的技术难点需要攻克。他们曾想过走捷径——把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研发系统拿过来,加快自己研发的步伐。几年里,他们诚心求师问道,几乎访遍了世界著名的仪器制造企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制造业巨头,毫无例外地,都只对推介、销售他们的产品有兴趣,至于研发的装备、条件和手段,却讳莫如深。徐小力和他的团队别无他法,只能继续泡在实验室刻苦攻关。在学校的支持下,徐小力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钻研,终于泡出了成果,不仅关键技术问题取得突破,还陆续开发出了3大类10个系列55种仪器的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徐小力和他的团队研发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小力还致力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抢救、传承和传播我国世界遗产项目东巴文化。中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经典是由该象形文写成,2003年东巴经典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目前急待进行高效高质量抢救与传承。大多数东巴经典原始手稿被10多个国家许多机构收藏,学术研究处于分散形态且彼此沟通不便。信息科大因为具有信息技术学科专业优势,作为责任单位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就由徐小力担任。

      徐小力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采集和抢救东巴文字上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实地考察,他不顾年龄大、身体出现不适等情况,决定前往云南香格里拉拜访当地纳西族东巴祭司。由于香格里拉海拔3000多米,很多人会产生高原反应,因而会在海拔1000多米的昆明下飞机再乘车前往,逐渐适应海拔高度。这个过程至少要耽误两天。为了节省时间,徐小力选择直接从北京飞往香格里拉。果不其然,他到达香格里拉下飞机后,就出现了高原反应。稍事休息,他便跟着大部队一同前往山区拜访老东巴祭司。如今,通过文理工大跨度学科交叉研究及国际合作途径,徐小力带领的课题组在抢救东巴文化上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他说:“2017年12月,为该项目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验收,那个时候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

      数十年潜心科研,徐小力硕果累累。成果获50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著400余篇(部),其中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他引千余次;出版学术专著及专业书10余部;主持项目获行业、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0余项。他负责的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负责的研究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他也因社会贡献巨大被国家机械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获批“北京学者”。

     

     

    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谈及取得成绩的原因,徐老师说,这一切归根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是的,学校为教师们搭建了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但是,也正是有徐小力这样乐于奉献、严谨治学的好老师、好学者,学校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7年10月,信息科大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喜讯让全校上下都为之沸腾:以徐小力教授牵头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个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项目,对于合并筹建关键时期的新大学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

      2011年,由徐小力牵头的“工业装备安全信息化、高层次复合人才培养项目”的博士点申报由于一票之差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国家政策限制北京、上海地区的博士点扩增。但是,这并没有让徐老师及他的团队停止前进的步伐。徐老师十分清楚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今年,他又带着自己的团队组织参加全国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是学校申请博士点的前提,要想申请博士点就要有学科评估的成绩。参加学科评估需要准备大量材料,时间紧、任务重,但对申报博士点、对学校有利,我们就要主动参加评估,并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期间,他的老伴儿因为犯结石病正在住院,可他却在学校忙得不可开交。提到老伴儿,徐老师的眼神里有些黯然:“其实我觉得挺亏欠她的。”

      目前,徐小力慢慢把重点实验室的担子压到了年轻人身上。“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作为核心骨干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负责把路子给他们铺好……”

      徐小力代表着这样一批信息科大人——他们胸怀国家,情系学校;他们热爱教育,关心学生;他们既朴实无华又熠熠生辉;他们因教学而更加睿智,因钻研而更加深邃。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像徐小力一样的优秀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以骄人的成绩为学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COPYRIGHT @2005-2012 BISTUEDU.CN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版权

电话:010-82426807 传真:010-82426807 邮箱:xuanchuanbu@bist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